close

 


(一)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

本篇文章出處:商周出版

作者:浜口直太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5日

現在的工作是最適合我的嗎?我該如何找到真正想做的工作?有沒有讓工作變有趣的方法?

怎樣的工作才能讓我喜歡呢?

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八小時用在睡眠,八小時花在私事,剩餘的八小時則都在工作。工作若無法帶給你快樂和成就感,每天都會活得很痛苦。如果你討厭自己現在的這份工作,那更是悲劇一場。但如果你現在的這份工作是為了實現將來的夢想,儘管再怎麼討厭,多少還是會有成就感的。

首先,不能不去思考你將來想做什麼、想當什麼、想從事怎樣的工作;你必須明確地清楚知道將來自己想從事的工作。

在此建議各位想清楚自己喜歡、想做的事,從那個領域展開行動。當你發覺自己越來越樂在其中時,每天都能開開心心的工作,甚至變成那一行的專家。

不知道自己喜歡、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的人,可以利用逆向思考,找出自己討厭、不想做的事是什麼,排除那些以外的項目後再行動。

求職活動只是為了找工作嗎?

大錯特錯!求職活動若只是為了找份工作的話,萬一找不到不就是悲劇一場嗎?如果你這樣想,浪費的只會是時間、金錢和體力。

除了找到工作之外,求職至少有三個重大意義。求職活動是思考自己將來出路職場生涯的絕佳機會,不單只是對就業地點及相關業界所做的先行調查,更是深思將來對自己有幫助的公司、業界、職種的好時機,把它當作是為了找工作而開始求職活動也無妨。

除了找工作以外,求職活動的第二個意義是可以徹底的「自我大清算」。「自我大清算」這個詞是我擅自命名的,意思是徹底的、客觀的找出自己的強項和弱點。自我審視難免會流於主觀,可以請熟知你的人直率的指出你的優點、缺點。

求職活動的第三個意義是面對社會首次的自我推薦,也就是自我推銷。出社會後競爭也就隨之開始,只要刻苦耐勞的工作總有一天一定能夠得到認同,這種天真的想法是錯誤的,世界上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和善。

所以,如何有效的給人良好印象成了自我推薦的重點。這算是一種和人互動往來的能力,也是自我表達能力的展現,有時是兩種能力結合的表現。

該用怎樣的基準選擇工作?

選擇工作的基準取決於將來的夢想和目標,盡可能選擇將來能夠升遷的職場。就我個人經驗,不管怎樣的工作只要徹底的去做,一定都對將來有幫助。但選擇之前你想好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了嗎?你想當什麼呢?目前為止找我商量關於工作去向的人幾乎都回答不出這個問題。將來想幹嘛?想當什麼?不知道的年輕人,比例壓倒性的多。

理想狀況是,選擇想從事的行業做為決定職場的依據。不過實際上,還是盡可能一開始把自己可以如願以償,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比較好。

我選擇了全球擁有十萬人以上的會計師和企管顧問專業團隊的大型國際會計經營顧問公司的總部就業,選它的理由是,我的目標訂在大學畢業後十年,獨立開設「國際經營顧問」公司;在這十年間,我判斷自己應該在最能增進會計、財務各專業領域上實力的公司學習

選擇工作時,最重要的不是總部有多豪華,公司企業組織有多龐大。管理階層,特別是社長或直屬上司等人的人格特質才是決定的關鍵。因為我們是從他人身上學習,接受他人的評價,周遭的領導者和上司人格特質好壞非常的重要。

事先徹底調查工作內容,了解基本相關事宜是件好事,最後別忘了和自己將來的目標和夢想對照,還有管理階層和上司等人是否與你產生共鳴,用這些來決定你的工作。

如此一來,即使後來發現判斷錯誤,也不會後悔。

 

 

(二)

七成科技新貴薪水將變薄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77

作者:林宏達、楊之瑜

出版日期:2008714

員工分紅費用化,科技業員工收入減少,就算加薪也難彌補。更慘的是,大環境景氣不佳、股價下滑,談加薪的發球權,已完全掌握在老闆手上。

科技新貴的光環,加上陸續傳出的「加薪」消息,就讓你對進入科技業,義無反顧嗎?

根據104四人力銀行在 五月二十八日 發布的調查,電子業是今年起薪最高的行業。近幾個月,宏達電、華碩等公司陸續宣布替員工加薪,幅度高達三成。衝著高薪,六月底在台中舉辦的就業博覽會,電子業廠商攤位一天共收到四千份履歷表。加薪就像魔咒一樣,吸引所有人奮勇向前。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屬於科技業薪資的寧靜革命,正在展開。

昔日年薪三百萬工程師 明年收入可能少四成

第一個場景,在宏達電。

小張,宏達電的資深工程師,他有八年年資,手底下也帶了幾個人,月薪約十萬元。去年他領了兩個月年終和三張股票,以去年宏達電約六百多元的股價估算,小張去年的實質所得高達三百二十萬元。

但從今年年中,公司開完股東會,決議分紅數目之後,他能領到的紅利都必須用員工分紅費用化的新制計算。

今年初,公司宣布調薪一%,對如何配股卻一直沒公布,從董事會的決議看,今年能配發的股票也不會變多。他盤算,加薪只會多十四萬的現金收入,即使表現相同,分紅費用化之後,公司只能配發在市場上價值三十萬的股票給他。

明年,他的年收入可能跌到一百八十四萬元,等於縮水四三%。加上分紅所得也要被課所得稅,即使收入不變,他也不像過去適用一三%的稅率,而是被調高到三%的稅率級別。小張忍不住悲從中來,「給你這樣一算,我都有點不想幹了!」

這是員工分紅費用化帶來的影響。過去,公司配給員工的股票紅利,只要用十元的票面價值計算成本,但從今年年中起,就要用市值計算。

也就是說,過去宏達電發一股只要花十元成本;未來,一股卻要六百元以上的成本。用同樣的成本,未來公司只能發六十分之一的股票股利給員工,即使加薪,也難以彌補員工配股收入的損失。

另一個場景,發生在台積電。

一位工作三到五年、擁有碩士學歷的工程師,底薪約四萬元。如果績效在平均水準之上,約可分到二十張以上的股票,以每股六十元換算,他一年所得是一百七十六萬元。在新制實施之後,如果公司願意分配的紅利不變,因為發出的股票要按市值計算成本,他只能拿到四張股票,薪資將減少為八十萬元上下,收入減少五五%。

大廠紛紛端出加薪牛肉 但股票、獎金才算「重頭戲」

現在,最令這些科技人忐忑不安的是,公司雖然表態將會透過加薪來彌補,但是怎麼加,沒人知道。

六月三十日,華碩新任人資長侯英豪宣布加薪三成,同時提高績效獎金。華碩雖然喊出「維持員工總年薪不變」的原則,卻始終沒有公布調薪的細節,「我們還不知道薪資會怎麼發。」一位華碩員工說。

科技新貴的定義正被改寫。「高科技業至少七成的人,薪水將因此下降」,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理事萬子綾預測。她分析,今年的景氣幫了高科技業老闆一個大忙,因為景氣下滑,員工不敢隨便跳槽,股價也較不吸引人,公司獲利有限,讓員工少了談薪資的籌碼。「今年大部分的公司,分給員工的餅都沒有變大,只是重新分配而已,」萬子綾說。如果把過去員工從股市裡換到的所得加進去,所有公司能給的獎勵,都大幅縮水。

如何重新分配?萬子綾分析,員工的獎酬可分成薪資、津貼、獎金、股票和福利等五個類目。前兩項是保證核發的現金,獎金和股票卻是不確定,股票要怎麼發,成為公司內最敏感的話題。

她觀察,基本上,大部分公司仍是按照績效、職位、職級和年資等四個因素判斷要發多少張。但她認為,未來薪資卻不會呈現M型化分布,公司會按照每個人的工作內容、表現、對組織的重要性,決定該員工可獲得的張數。負責替公司賺錢的研發和工程單位,比財務、人事等行政單位能分得更多。

企業備妥跳槽談判金 留給具技術專長者

雖然大部分公司預期員工不會跳槽,但仍會準備另一筆「預備金」。因為能分的籌碼有限,未來老闆會等員工上門談離職的時候,才會拿出另一筆鉅額的股票分紅收入吸引員工留下來。

104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晉麗明分析,但這個時候就算拿到股票,也是分階段拿。常見的狀況是,要員工簽約四年,一年一年發,如果員工半途離職,就領不到未來的股票紅利,等於增加員工跳槽的機會成本。

景氣不佳,讓薪資發球權更緊握在老闆手中。有的企業趁此調整組織結構,例如某IC設計公司, 七月三日 就開會公布,公司內將多一個設計部門。「這個部門的薪資,就可能會比其他部門高,」該公司員工表示。

你是職場上的贏家還是輸家,在這波寧靜革命中,很快見分曉。

「選自己專長的技術領域,比選公司還重要。」這是一位IC設計業的中階主管給新鮮人的建議。因為目前各企業都已經是用放大鏡來檢查你的價值,你不能再依循過去,以為努力工作,就可以公平分到股票的心態,盲目投入企業工作。

當沒人能保證你進入高科技公司就變成新貴時,你能做的,就是選對適合自己的舞台,讓自己的價值再放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ilia 的頭像
    Emilia

    Bonjour

    Emi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